Bitget App
交易「智」變
快速買幣市場交易合約BOT理財跟單
Huma Finance 爆紅也爆爭議:新 PayFi 模式是否只是換湯不換藥的 P2P?

Huma Finance 爆紅也爆爭議:新 PayFi 模式是否只是換湯不換藥的 P2P?

AbmediaAbmedia2025/04/15 01:33
作者:Crumax
Huma Finance 爆紅也爆爭議:新 PayFi 模式是否只是換湯不換藥的 P2P? image 0

Huma Finance 近期因推出其 2.0 PayFi (支付融資) 模式而在幣圈引起熱議,部分用戶質疑其運作與傳統 P2P 借貸無異,憂心其資金池可能隱含高風險;另一方面,支持者則強調 Huma 僅服務持牌金融機構,風控機制完善,與 P2P 有本質差異。

(從直線到曲線,Huma Finance 2.0 如何結合收益誘因,打造跨境支付解決方案)

P2P 換殼?解析 Huma 的 PayFi 商業模式

Huma Finance 宣稱自己是首個 PayFi 協議,致力於為全球跨境支付提供即時流動性。PayFi 研究員 @portal_kay 解釋其運作方式如下:

Huma Finance 爆紅也爆爭議:新 PayFi 模式是否只是換湯不換藥的 P2P? image 1

投資者存入 USDC 穩定幣至 Huma 資金池 → 跨境結算網路 Arf 從資金池借出資金,墊付給需跨境支付的持牌金融機構 → 金融機構在約定期限內完成支付並還款 → 資金回流至資金池,依據收益模型分配利潤給投資者。

Huma 強調,其服務對象皆為合規持牌金融機構,並非一般個人借款人,目標是打造高透明且可持續的全球金融生態系。

用戶熱議焦點:這真的是「新金融」嗎?

爭議觀點:換湯不換藥的 P2P?

幾天前,X 平台用戶 @0x0xFeng 指出:「Huma 只是換殼的 P2P,高利率只能吸引垃圾客戶,風險極高,終將暴雷。

他強調,其「資金池」本質與過去中國 P2P 模式類似,質疑其可持續性。

支持者回應:借款方值得信賴、非 P2P

相對地,@portal_kay、@jcmeowjc 等支持者則認為,Huma 的借款方為持牌金融機構,非個人或中小企業;並已進行 KYC 或 KYB 審查,也有應有的結構化風控機制。

Huma 與傳統 P2P:五大關鍵差異

Huma Finance 爆紅也爆爭議:新 PayFi 模式是否只是換湯不換藥的 P2P? image 2

資金池安全性分析:數據與風控能否說服市場?

另外,@portal_kay 也從數據層面分析,細究 Huma 具有什麼優勢與風險。

優勢面:風控紀律嚴明、數據透明

潛在風險:不保本、金融機構仍存違約風險

  • 非銀行存款,因此無政府擔保

  • 若不幸發生違約,最高賠償金額僅「100 美元

  • 合作金融機構或銀行倒閉仍為可能風險

創辦人親下火線:談 PayFi 與傳統融資的根本差異

針對外界質疑,Huma 創辦人也親自回應,強調其產品屬於「支付交易融資」,與傳統融資有本質區別:

他強調,「Invoice Financing 的本質是應收帳款,對方有帳但不一定有錢,借款方是否如期付款存在不確定性,風險較高;但我們做的是 Payment Transaction Financing」

錢已經進入金融系統,只是還沒「到達目的地」,風險相對更低。

創辦人形容其服務像是「電子郵件」取代傳統郵寄,「讓原先需經多層銀行清算系統的支付流程,簡化為直接透過鏈上 USDC 抵達目的地,實現實時清算。

我們只需確保匯出方的資金被鎖定在 safeguarding 或其他 custodian accounts,我們擁有法律主張 (legal claim),就能安全完成這筆支付。

這種風控思路將風險控制在「法幣已經存在,只差通路速度」的層面,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系統性風險,凸顯其與傳統 P2P 的基礎邏輯不同。

是革命還是風險?市場會給出答案

總結來說,Huma Finance 的 PayFi 模式與傳統 P2P 還是具有關鍵性差異,尤其在服務對象與風控機制上更趨機構化與專業化。然而,其「資金池 + 非保本」特性,仍讓人聯想到中國 P2P 的歷史陰影。未來能否實現全球支付融資創新,仍待市場與時間檢驗。

如同 @portal_kay 所言:「是否投資,就看你能否接受中低風險產品的波動與監管灰色地帶。

這篇文章 Huma Finance 爆紅也爆爭議:新 PayFi 模式是否只是換湯不換藥的 P2P?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

0

免責聲明: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,與本平台無關。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。

PoolX: 鎖倉獲得新代幣空投
不要錯過熱門新幣,且APR 高達 10%+
立即參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