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世界的 USB-C 介面: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是什麼?AI 助手的通用上下文協定解讀

人工智慧(AI)助手越來越聰明,但你是否想過:為何它們無法直接讀取你的文件、瀏覽你的電子郵件或造訪企業數據庫,來給出更貼近需求的回答?原因在於現今的 AI 模型往往被侷限在各自的平台中,無法方便地連接不同的資料來源或工具。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全新開放標準。
簡而言之,MCP 就像是為 AI 助手打造的一個「通用介面」,讓各種 AI 模型能夠安全、雙向地連接到你所需要的外部資訊和服務 。接下來,我們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 MCP 的定義、功能與設計理念,並透過比喻和例子來說明它如何運作。此外,我們也會分享學界與開發社群對 MCP 的初步反應、討論 MCP 面臨的挑戰與限制,以及展望 MCP 在未來人工智慧應用中的潛力和角色。
MCP 的由來與目標:為 AI 搭建資料橋樑
隨著 AI 助手廣泛應用,各界投入大量資源提升模型能力,但模型與資料的隔閡卻成了一大瓶頸。
目前每當我們希望 AI 學習新的資料來源(例如新的資料庫、雲端文件、企業內部系統),往往需要為每一種 AI 平台和每一個工具打造客製化的整合方案。
不僅開發繁瑣且難以維護,還導致所謂「M×N 整合難題」:如果有 M 種不同的模型和 N 種不同的工具,理論上就需要 M×N 種獨立整合,幾乎無法隨著需求擴充。這種碎片化的方式彷彿回到了電腦尚未標準化時代,每接一種新設備就得安裝專屬驅動和介面,極為不便。
MCP 的宗旨正是打破這種藩籬,提供通用且開放的標準來連接 AI 系統與各種資料來源。Anthropic 公司於 2024 年 11 月推出 MCP,希望讓開發者不用再為每個資料源各自開發「插頭」,而是用一種標準協定來溝通所有資訊。
有人形象地將它比喻為 AI 世界的「USB-C 介面」:如同 USB-C 標準化了設備連接,MCP 也將提供給 AI 模型一種統一的「語言」來存取外部資料和工具。藉由這個共同的介面,最前沿的 AI 模型將能突破資訊孤島的限制,獲取所需的上下文資訊,產生更相關、有用的回答。
MCP 如何運作?工具與資料的通用「翻譯官」
為了降低技術門檻,MCP 採用了直觀的 Client-Server(用戶端-伺服器)架構。
可以將 MCP 想像成一位居中協調的「翻譯官」:一端是AI 應用(Client,用戶端),例如聊天機器人、智慧編輯器或任何需要 AI 協助的軟體;另一端則是資料或服務(Server,伺服器),例如公司的資料庫、雲端硬碟、電子郵件服務或任何外部工具。
開發者可以針對某個資料源撰寫一個 MCP 伺服器(一個輕量程式),讓它以標準格式對外提供該資料或功能;同時,AI 應用內建的 MCP 用戶端則可按照協定與伺服器溝通。
這種設計的妙處在於:AI 模型本身並不需要直接調用各種 API 或資料庫,它只要透過 MCP 用戶端發出請求,MCP 伺服器就會充當中介,把 AI 的「意圖」翻譯成對應服務的具體操作,執行後再將結果傳回 AI。整個過程對使用者而言非常自然,他們只需以日常語言向 AI 助手下指令,其餘的溝通細節都由 MCP 在幕後打點完成。
舉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:假設你希望 AI 助手幫你處理 Gmail 郵件。首先,你可以安裝一個 Gmail 的 MCP 伺服器,並透過標準的 OAuth 授權流程讓該伺服器獲得你 Gmail 帳戶的造訪權限。
之後,在與 AI 助手對話時,你可以問:「幫我查查老闆寄來的關於季度報告的未讀郵件有哪些?」AI 模型接收到這句話,會識別出這是一個郵件查詢任務,於是使用 MCP 協定向 Gmail 伺服器發出搜尋請求。MCP 伺服器用先前儲存的授權憑證,代你造訪 Gmail API 搜索郵件,並將結果返回給 AI。隨後 AI 整理資訊,用自然語言回答你找到的郵件摘要。同樣地,若你接著說「請刪除上週所有行銷郵件」,AI 又會透過 MCP 發指令給伺服器執行刪郵件的操作。
整個流程中,你無需直接打開 Gmail,只透過與 AI 的對話就完成了查郵件和刪郵件的任務。這正是 MCP 帶來的強大體驗:AI 助手透過一座「上下文橋樑」直接接入了日常應用的操作。
值得一提的是,MCP 支援雙向互動,不僅 AI 可以「讀取」外部資料,也能透過工具對外執行動作(例如新增日曆事件、發送郵件等)。這就好比 AI 不只拿到資料「書本」,還配有一組可用的「工具箱」。透過 MCP,AI 可以在合適的時機自主決定使用某項工具來完成任務,例如在回答程式問題時自動調用資料庫查詢工具獲取資料。這種靈活的上下文維持讓 AI 在不同工具和數據集之間切換時,仍能記住相關背景,提高了解決複雜任務的效率。
MCP 的四大特色
MCP 之所以引發關注,在於其整合了開放、標準化、模組化等多項設計理念,使 AI 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更進一步。以下是 MCP 幾個重要的特色:
-
開放標準:MCP 是以開源形式發布的協定規範。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其規範細節並加以實作。這種開放性意味著不屬於任何單一廠商私有,減少了綁定特定平台的風險。開發者可以放心地為 MCP 投入資源,因為一旦採用,未來即使切換 AI 服務提供商或模型,引入的新模型也能沿用相同的 MCP 接口。換言之,MCP 增強了不同廠牌模型之間的相容性,避免廠商鎖定,帶來更多彈性。
-
一次開發,多方適用:過去開發者為某 AI 模型打造的插件或整合,無法直接套用到另一模型上;但有了 MCP,相同的資料連接器可以被多種 AI 工具重複使用。舉例來說,你不必為 OpenAI 的 ChatGPT 和 Anthropic 的 Claude 各寫一套連接Google雲端硬碟的整合程式,只需提供一個遵循 MCP 標準的「Google Drive 伺服器」,兩者都能接入使用。這不僅節省開發維護成本,也讓 AI 工具生態系統更繁榮:社群可以共享各類 MCP 整合模組,新模型上線時也能直接利用既有的豐富工具。
-
上下文與工具並重:MCP 名為「模型上下文協定」,其實涵蓋了多種提供 AI 輔助資訊的形式。根據規範,MCP 伺服器可以提供三類「原語 (primitive)」給 AI 使用:其一是「Prompt」(提示語),可以理解為預先設定的指令或範本,用來引導或限制 AI 的行為;其二是「Resource」(資源),指結構化的資料,例如文件內容、資料表等,可以直接作為 AI 輸入的上下文;最後是「Tool」(工具),也就是可執行的函數或行動,如前述查詢資料庫、發送郵件等操作。同樣地,AI 用戶端這邊也定義了兩種原語:「Root」和「Sampling」。Root 提供伺服器造訪用戶端檔案系統的入口(例如允許伺服器讀寫用戶的本地檔案),而 Sampling 則允許伺服器向 AI 請求一次額外的文本生成,用於實現進階的「模型自我迴圈」行為。雖然這些技術細節普通用戶不需深入瞭解,但這種設計展現了 MCP 的模組化思想:將 AI 與外界互動所需的元素拆分成不同類型,方便日後擴充和優化。例如 Anthropic 團隊就發現,將傳統「工具使用」概念細分為 Prompt、Resource 等類型,有助於讓 AI 明確區分不同意圖,更有效地利用上下文資訊。
-
安全與授權考量:MCP 的架構充分考慮到資料安全與權限控管。所有MCP伺服器在造訪敏感資料時,通常都需要先經過用戶授權(例如前述 Gmail 範例透過 OAuth 取得權杖)才能運作。在新版的 MCP 規範中,更引入了基於 OAuth 2.1 的標準認證流程作為協定的一部分,以確保用戶端與伺服器之間的通訊經過適當驗證和授權。此外,對於某些高風險的操作,MCP 建議保留人類在迴圈中的審核機制——也就是在 AI 嘗試執行關鍵動作時,讓使用者有機會確認或拒絕。這些設計理念顯示出 MCP 團隊對安全性的重視,希望在擴展AI功能的同時,避免引入過多新的風險點。
學界與開發社群的初步反應
MCP 問世後,立刻引發了科技圈和開發社群的熱烈討論。業界普遍對這項開放標準表示期待與支持。
例如,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 2025 年 3 月的一則貼文中宣佈,OpenAI 將在旗下產品中加入對 Anthropic MCP 標準的支援。這意味著廣受歡迎的 ChatGPT 助手未來也可透過 MCP 接入各種資料來源,顯示出兩大 AI 實驗室合作推廣共同標準的趨勢。他表示:「大家都很喜歡 MCP,我們很高興在所有產品中增加對它的支援」 。
事實上,OpenAI 已將 MCP 整合進其 Agents 開發套件,並計劃很快在 ChatGPT 桌面應用和回應 API 上提供支援。這樣的表態被視為 MCP 生態重要的里程碑。
不僅龍頭公司關注,開發者社群對 MCP 的反響同樣熱烈。在技術論壇 Hacker News 上,相關討論串在短時間內吸引了數百則留言。不少開發者將 MCP 視為「終於出現了標準化的LLM 工具插件介面」,認為它本身並未帶來全新的功能,但透過統一介面有望大幅減少重複造輪子的工作。有網友形象地總結:「簡而言之,MCP 就是試圖用老牌的工具/函數調用機制,為 LLM 插上標準化的通用插件接口。它不是引入新能力,而是希望解決 N×M 的整合問題,讓更多工具被開發出來使用。」這樣的看法點出了 MCP 的價值核心:在於標準化而非功能性創新,但標準化本身對生態系統有巨大的推動作用。
同時,也有開發者在初期提出了疑問與建議。例如,有人反映官方文件對「上下文 (context)」一詞的定義不夠清晰,希望能看到更多實際例子來理解 MCP 能做什麼。Anthropic 的工程師也在討論中積極回應,解釋說:「MCP 的要旨是把你在乎的東西帶給任何裝有 MCP 用戶端的 LLM 應用。你可以把資料庫結構當作資源提供給模型(讓它在對話中隨時調閱),也可以提供一個查詢資料庫的工具。如此一來,模型可自行決定何時使用該工具來回答問題。」透過這種說明,許多開發者更加理解 MCP 的實用性。總體而言,社群對 MCP 的態度是謹慎樂觀的,認為它有潛力成為產業共同標準,雖然仍需時間觀察成熟度與實際效益。
值得一提的是,MCP 在發布不久就吸引了一批早期採用者。例如支付公司 Block(前稱 Square)和多媒體平台 Apollo 等已將 MCP 整合進內部系統;Zed、Replit、Codeium、Sourcegraph 等開發者工具公司也宣布正與 MCP 協作,提升自家平台的 AI 智能功能。
Block 的技術長甚至公開稱讚:「像 MCP 這樣的開放技術,就像架起 AI 通往現實應用的橋梁,讓創新更為開放透明並植根於協作 。」由此可見,業界從新創公司到大型企業都對 MCP 表現出濃厚興趣,跨領域合作逐漸形成一股潮流。Anthropic 產品長 Mike Krieger 也在社群貼文中歡迎 OpenAI 的加入,並透露「MCP 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開放標準,已有數以千計的整合在進行,生態系統持續成長」。這些正面反饋顯示 MCP 在推出初期便取得相當程度的認可。
MCP 可能面臨的四個挑戰與限制
儘管 MCP 前景看好,但在推廣與應用上仍有一些挑戰與限制需要克服:
-
跨模型的普及與相容性:要發揮 MCP 的最大價值,必須有更多的 AI 模型與應用支持這一標準。目前 Anthropic Claude 系列和 OpenAI 部分產品已經表態支援,微軟也宣布為 MCP 推出相關整合(例如提供讓 AI 使用瀏覽器的 MCP 伺服器)。然而,其他主要玩家如 Google、Meta 及各種開源模型是否會全面跟進,仍有待觀察。如果未來標準出現分歧(例如各家各推不同協定),開放標準的初衷將難以完全實現。因此,MCP 的普及需要產業形成共識,甚至可能需要標準組織介入協調,確保不同模型間真正的相容互通。
-
實作與部署難度:對開發者而言,MCP 雖然免去撰寫多套整合程式的麻煩,但初始實作仍需投入學習和開發時間。編寫一個 MCP 伺服器涉及理解 JSON-RPC 通訊、原語概念以及與目標服務的對接。一些中小型團隊可能暫時沒有資源自行開發。不過,好消息是 Anthropic 已提供 Python、TypeScript 等 SDK 和範例程式碼,方便開發者快速上手。社群也在持續釋出預建的 MCP 連接器,涵蓋如 Google Drive、Slack、GitHub 等常見工具。甚至有雲端服務(如 Cloudflare)推出一鍵部署 MCP 伺服器的方案,簡化了在遠端伺服器架設 MCP 的過程。因此,隨著工具鏈成熟,MCP 的實作門檻預期會逐步降低。但在目前過渡期,企業導入 MCP 仍需權衡開發成本、系統相容性等因素。
-
安全性與權限控制:讓 AI 模型可以自由調用外部資料和操作工具,本身就伴隨新的安全風險。首先是存取憑證的安全:MCP 伺服器通常需要保存對各服務的憑證(如 OAuth token)以代user執行操作。如果這些憑證被不肖人士竊取,攻擊者可能架設自己的 MCP 伺服器冒充,用戶身份,進而取得用戶所有資料存取權,例如閱讀全部郵件、代發訊息、批量竊取敏感資訊等。由於這種攻擊利用的是合法的 API 通道,甚至可能繞過傳統的異地登入警示而不被發現。其次是 MCP 伺服器自身的防護:作為匯集多個服務鑰匙的中介,一旦 MCP 伺服器被入侵,攻擊者即可掌握所有已連接服務的存取權,後果不堪設想。這被形容為「一鍵盜走整座王國的鑰匙」,特別是在企業環境下,單點失守可能讓攻擊者長驅直入多個內部系統。再者,還有提示詞注入攻擊的新威脅:攻擊者可能透過在文件或訊息中藏匿特殊指令,誘使 AI 在不經意間執行惡意操作。例如,一封看似普通的郵件中暗藏指令,當 AI 助手讀取該郵件內容時,被植入的隱藏命令觸發,讓 AI 透過 MCP 執行了未經授權的動作(如將機密文件偷偷外傳)。由於使用者往往難以察覺這類隱晦的指令存在,傳統上「閱讀內容」與「執行動作」之間的安全邊界在此變得模糊,造成潛在風險。最後,權限範圍過廣也是隱憂之一:為了讓 AI 有彈性完成多樣任務,MCP 伺服器通常會請求較廣的授權(例如對郵件具有讀寫刪除全權,而非僅查詢)。再加上 MCP 集中管理了許多服務的造訪,萬一發生資料洩漏,攻擊者可以交叉分析多源資料,獲取更全面的用戶隱私,或甚至合法的 MCP 營運者也可能濫用跨服務的數據來建立完整的用戶輪廓。總而言之,MCP 帶來便利的同時,也重塑了原有的安全模型,需要開發者和使用者都提高風險意識。在推廣 MCP 的過程中,如何制定完善的安全最佳實踐(如更細緻的權限控管、強化憑證保護、AI 行為監督機制等)將是重要課題。
-
規範演進與治理:作為一項新興標準,MCP 的規範細節可能會隨著實際應用反饋進行調整和升級。事實上,Anthropic 在 2025 年 3 月就發布了更新版本的 MCP 規範,引入了如前述 OAuth 標準認證、即時雙向通訊、批次請求等改進,以增強安全性與相容性。未來,隨著更多參與者加入,可能還會擴充新的功能模組。如何在開放社群中協調規範演進也是一項挑戰:需要有明確的治理機制來決定標準的走向,保持向下相容同時滿足新需求。另外,企業在採用 MCP 時也要注意版本的一致性,確保用戶端與伺服器遵循相同版本的協定,否則可能出現溝通不良的情況。不過,這類標準化協定的演進可以參考網際網路標準的發展歷程,在社群共識下逐步完善。隨著 MCP 越來越成熟,我們有機會看到專門的工作組或標準組織來主導其長期維護,確保這項開放標準始終服務於整個AI生態的共同利益。
MCP 的未來潛力與應用展望
展望未來,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可能在人工智慧應用中扮演關鍵的基礎角色,帶來多方面的影響:
-
多模型協作與模組化 AI:隨著 MCP 普及,我們或許會看到不同 AI 模型之間的協同工作更加順暢。透過 MCP,某個 AI 助手可以方便地使用另一個 AI 系統提供的服務。例如,一個文字對話模型可以經由 MCP 調用一個圖像辨識模型的能力(只需將後者封裝成 MCP 工具),實現跨模型的優勢互補。未來的 AI 應用可能不再是單一模型獨撐,而是多個專長不同的 AI agent 經由標準化協定互相配合。這有點類似軟體工程中的微服務架構:各個服務(模型)各司其職,透過標準介面溝通協作,組成一個更強大的整體。
-
繁榮的工具生態:MCP 為 AI 工具建立了共通的「插槽」,預期將催生一個繁榮的第三方工具生態系。開發者社群已經開始貢獻各種 MCP 連接器,只要有新的數位服務出現,便可能很快有人開發出對應的 MCP 模組。未來,用戶想讓 AI 助手支援某個新功能,可能只需下載或啟用一個現成的 MCP 插件,而無須等待 AI 供應商官方開發支持。這種生態模式有點像智慧型手機的 App Store,只不過「app」在這裡是提供給 AI 使用的工具或資料來源。對企業而言,也可以建立自家內部的 MCP 工具庫,供各部門AI應用共用,逐步形成組織級的 AI 生態。長遠來看,隨著大量開發者投入,MCP 生態的豐富度將大幅提升 AI 助手的應用邊界,讓 AI 真正融入更多元的業務場景與日常生活。
-
新型態的標準化協作: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統一的標準往往能催生爆炸性的創新 — 正如網際網路因為 TCP/IP、HTTP 等協定而得以互聯萬物。MCP 作為 AI 時代的關鍵協定之一,有潛力促進業界在 AI 工具介接上的合作共通。值得注意的是,Anthropic 採取開源協作的方式來推廣 MCP,也鼓勵開發者共同改進協定。未來,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公司和研究機構參與 MCP 標準的制定,使之更加完善。同時,標準化也降低了創業團隊進入 AI 工具市場的門檻:新創公司可以專注於打造創意工具,因為透過 MCP,他們的產品天然就能被各種 AI 助手調用,不必各自適配多家平台。這將進一步加速 AI 工具的百花齊放,形成良性循環。
-
AI 助手能力的飛躍:綜合來說,MCP 所帶來的將是一場AI 助手能力的升級。透過即插即用的上下文協定,未來的 AI 助手將能存取使用者已有的所有數位資源”,從個人裝置到雲端服務,從辦公軟體到開發工具。這意味著,AI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使用者當前的情境、手頭的資料,從而給出更貼切的協助。例如,商業分析助理可以同時連接財務系統、日曆行事曆和電子郵件,綜合資訊主動提醒你重要的異動;又或者,開發者的編程AI除了讀懂代碼庫,還能接入專案管理工具、討論串紀錄,真正成為理解整個開發脈絡的智能夥伴。多模多能的 AI 助手將不再只是聊天回答問題,而能執行複雜任務、串連各種服務,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更不可或缺的幫手。
總而言之,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作為一項新興的開放標準,正在為 AI 模型與外部世界之間架起橋樑。它讓我們看見了一個趨勢:AI 助手將從孤島走向聯網合作的生態。當然,新技術的落地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,MCP 仍需要時間來驗證其穩定性與安全性,各方也需共同努力制定最佳實踐。然而,可以肯定的是,標準化、協作化是 AI 發展的必然方向之一。在不久的將來,當我們使用 AI 助手完成各種複雜任務時,或許很少會注意到 MCP 的存在—正如我們今日上網早已不需了解 HTTP 如何運作。但正是這樣深藏幕後的協定,塑造並支撐了整個生態的繁榮。MCP 所代表的理念,將推動 AI 更緊密地融入人類的數位生活,為人工智慧應用開啟新的篇章。
這篇文章 AI 世界的 USB-C 介面: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是什麼?AI 助手的通用上下文協定解讀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。
免責聲明: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,與本平台無關。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。
您也可能喜歡
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宣佈,USDT 和 USDC 等「覆蓋型」穩定幣不是證券,鑄造或贖回不需註冊
快速摘要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表示,「受保護」的美元穩定幣——基本上是USDT和USDC——不是證券,參與「鑄造」和贖回過程的人員不需要向委員會註冊交易。根據SEC的說法,受保護的穩定幣「相對於美元保持穩定價值」,並由儲備支持,這是全球兩大穩定幣發行商Tether和Circle的慣例。

每日新聞:特朗普的全面關稅可能擾亂加密貨幣IPO,Bo Hines談白宮策略及更多
快速摘要 由於美國總統唐納德·特朗普的新全球關稅引發的市場波動,幾家準備在美國上市的加密貨幣公司現在可能會推遲或取消IPO計劃。前足球運動員和國會候選人博·海恩斯現在領導白宮的加密貨幣工作,並與The Block討論了政府的加密貨幣策略。

知名加密研究員 Samczsun 離開 Paradigm 專注於 SEAL 911 安全計劃
簡要說明 根據週五的公告,化名研究員Samczsun在四年半後將從風險投資公司Paradigm辭職。這位受歡迎的加密評論員將繼續擔任該有影響力公司的顧問,同時擴展SEAL 911安全團隊。

以太坊交易費用降至歷史低點,交易量保持穩定
快速摘要 由於EIP-4844和Layer 2的採用增加,以太坊的交易費用已降至歷史低點,為用戶削減成本的同時保持穩定的交易量。以下是The Block的數據與洞察通訊中的一段摘錄。

加密貨幣價格
更多








